科技成果轉化“卡”在哪里
近年來,圍繞dangzhongyang、guowuyuan關于實施創(chuàng)新驅動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的重大決策部署,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落實和完善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法規(guī),各地方圍繞經濟轉型升級、社會民生需求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,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和模式,帶動形成了全社會大力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熱潮,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科技支撐。但在現實中,我國科技成果轉化尤其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轉化難以落地,即便到了中試階段,也面臨“zui后一公里”的一些障礙。那么,制約我國科技成果zui終轉化的因素有哪些?
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,這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。以我從事中試工作20多年的經驗來看,別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原始創(chuàng)新成果,就算是走到了“中試”階段的科研成果,轉化率也是偏低的。從清華大學多年來的科技成果轉化數據來看,也只有5%左右。也就是說,100個科技成果,大概有5個能夠形成zui終產品,在生產中用上,或帶來經濟效益,剩下的大部分項目都是中間的、過程的,經濟效益很難計算。
許多人對中試的意義認識不清,他們錯誤地認為,只要有了科技成果,就可以成功進行產業(yè)化、商品化。實際上,中試生產是科技成果轉化的必要環(huán)節(jié),這實際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有的甚至要數年。
影響項目成果轉化的因素很多,比如說zhuanli并不代表技術。還有,發(fā)明zhuanli的技術在實施過程中,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。即便中試結束后,要打開市場也還會遇到很多問題。
而項目失敗的原因有很多。首先,企業(yè)很少有人愿意投中試的項目,國內的投資人都想等項目成熟可以上市了再出手,恨不得jintian投點錢,明天就有產品上市。企業(yè)對于科技成果的轉化缺乏熱情和動力,只愿意投資或者購買成熟的產品,這正是造成“中試空白”的癥結所在。而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研究的投入遠遠高出成果轉化的收益,如清華大學的橫向項目每年大約有兩三千項,研究經費十幾億元,但是投入中試的錢就比較少。
其次是有的科研成果產品技術太先進,沒有市場。比如第五代繼電器,體積縮小了,性能提高了,它成本也低,但就是找不到市場。它是一個創(chuàng)業(yè)企業(yè)研發(fā)生產的,市場沒有訂單。國內企業(yè)安于用現成的低代產品,寧可進口,也不愿投入資源創(chuàng)新技術產品,沒有現成的配套設備去使用這東西。也就是說,研究者追求水平先進,企業(yè)追求現在就用,不可能配套新設備。
另外,有一些技術,國內沒有生產工藝和設備。比如我國自主研發(fā)的第四代繼電器,也做出來了,比日本的產品體積小一半,樣品做出來了,但成品率太低,因為我國的生產工藝不行。因為零件太小了,任何一個焊點有點毛病都不行。日本不合作,它不提供這種工藝和設備,還把產品價格一下降了一半,原先賣一個產品給中國4元,降到了2.4元,接近我們的生產成本。外國公司做這種測算特別jingzhun,這種例子很多,足見下的功夫之深。
還有,就是審批政策也會導致創(chuàng)新成果難以落地。多年以前,清華大學有個科學家研發(fā)了生物芯片,生物芯片檢測,可以篩查兒童的基因,可以知道這孩子基因上有什么缺陷,不能吃什么藥,一些小孩子因為吃錯藥,會有耳聾并發(fā)癥等。雖然經過很長時間的研發(fā)轉化,zui終到藥監(jiān)部門報批,但遺憾的是,當時的藥監(jiān)局審查員說那個東西沒有人用過,不敢批準,只有等國外有人用了看效果再說。
創(chuàng)新成果難以落地,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人才支持。中試階段很漫長,技術發(fā)明人會受到基層單位各種政策的限制,很難參與其中。任何一個東西從實驗室出來,到生產線,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,比如我們支持的氫燃料電池電堆項目,已經開發(fā)成功,應該說居于國內水平,擁有suoyou的知識產權,除膜以外,全部可以自主生產,但這項技術在實驗室研究了好多年,中試期間又開發(fā)了兩年工藝過程,有時一個問題解決不了,就會卡很長時間。就科技成果轉化而言,需要專業(yè)員,參與人要參與成果轉化。不論從個人還是從研究單位,要可持續(xù),研究者要參與進去才有可能轉化。
也就是說,任何一項技術,想把它產業(yè)化,必須整合資源,一個人或者一支隊伍基本做不成,整個這條鏈上的一些資源,各方面的資源要有人整合。實際上,我國各單位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績效評價還有待完善,不少項目負責人可能寧愿多搞研究也不愿意參與成果轉化。實際上,教授搞科研的思維,跟走市場還是區(qū)別很大的。總的來說,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。很多項目負責人只是成功的科技工作者,而不是成功的商人,缺乏科技成果轉化的意識和經驗。
還有,科研管理的過程也有待改善?!吨腥A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》已經成為廣大科研單位以及企業(yè)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準則,但是高校、科研院所的基層單位管理還有待完善。不能說一邊鼓勵科技成果趕緊落地,產業(yè)升級,還把科技轉化的過程卡死了。筆者認為,有關部門可以不管過程,實現目標管理。一些自貿區(qū)的做法值得借鑒,科研管理可以列一個負面清單,規(guī)定什么不能干。這就是過程管理和目標管理的區(qū)別,效果會很不一樣。
從企業(yè)角度來說,目前很多企業(yè)都對新技術求之若渴,但是資金問題是阻礙他們的主要原因。部分企業(yè)自身技術承接能力和資金不足,比較急于求成,但是又不愿意承擔成果轉化中的風險,導致很多合作項目zui終失敗。而對于很多中小型企業(yè)來說,他們通常缺乏足夠的資金去承接這些技術成果,也無法承擔風險,但他們往往是zui需要新技術的。政府可以從科技開發(fā)經費中撥出一定比例的款項作為中試資金,也可以建立政府或民間的中試機構,讓他們去承擔樣品生產、技術鑒定、小批量試制、產品鑒定等一系列工作。